2010年的格莱美颁奖典礼,注定成为流行音乐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颁奖嘉宾在无数镜头前,用激动到微微发颤的声音念出“年度歌曲——《Rolling in the deep》,作曲:李特,演唱:艾薇儿·拉维尼”时,正随意切换着体育频道和娱乐新闻的李特,动作微微一顿。
电视屏幕上,艾薇儿身着一袭暗色闪片短裙,标志性的烟熏妆下眼神复杂,既有难以置信的惊喜,也有一丝深藏的、难以言喻的波澜。她站在聚光灯下,接过那留声机形状的奖杯,聚光灯将她笼罩。
这不是今晚《Rolling in the deep》获得的第一个奖,也远不是最后一个。这首歌,如同它歌名所预示的那样,在灵魂深处翻滚,席卷了本届格莱美,狂揽包括“年度制作”、“年度歌曲”、“最佳流行歌手”在内的多项重磅大奖。艾薇儿的名字和李特的名字,,被一次次提及,响彻斯台普斯中心。
客厅里很安静,只有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和艾薇儿潇洒的致谢词。李特靠在沙发上,手里还拿着没喝完的水瓶,目光落在屏幕上那个身影上。没有预想中的激动或得意,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在他冷静的眼眸中流转。
李特贡献了歌曲那极具冲击力和记忆点的核心动机与结构框架,而艾薇儿则赋予了它属于她灵魂的、混合着朋克叛逆与流行张力的独特嗓音和最终演绎,在艾薇儿的嗓音诠释下,它是一场盛大而无奈的告别,是明明深爱却不得不放开手的痛苦与挣扎,是“我们本可以拥有一切(e could have had it all)”的无尽唏嘘。
2009年,这首歌作为艾薇儿新专辑的首单正式发校其mV更是将这种复杂的情绪视觉化。镜头里,一个酷似李特的身影和艾薇儿不再是甜蜜的情侣,而是身处不同世界,试图靠近却被无形墙壁阻隔的两个人。有他们在空旷房间里沉默对视的画面,有艾薇儿砸碎东西却显得无力而非愤怒的场景,有李特在篮球馆独自训练、汗水与落寞交织的镜头。没有第三者,没有狗血的背叛,只有事业轨迹的差异、聚少离多的现实和那份沉重得让爱情无法承受的外部压力。那种深爱却无法继续的无奈,穿透屏幕,击中了无数听众的心。
“伙计!你看到了吗?!”斯派克·李的电话几乎是踩着颁奖典礼的尾声响起的,声音亢奋得像是他自己拿了奖,“格莱美!年度歌曲!他妈的!你写的歌拿了格莱美年度歌曲!我就知道!你子脑子里装的不止是篮球!”
李特把手机拿得离耳朵远零,语气没什么起伏:“看到了,斯派克。运气不错。”
“运气?!去他妈的运气!这是赋!是才华!”斯派克在电话那头咆哮,“我就你是纽约的文化名片!现在连格莱美都认证了!那些只知道23vs24的土鳖懂个屁!”
刚挂断斯派磕电话,马布里的电话也打了进来,背景音嘈杂,显然也是在关注这场音乐盛事。“李!bro!你太疯狂了!NbA总冠军,格莱美年度歌曲?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下次给我也写首歌怎么样?保证比我在球场上的表现更劲爆!”马布里在电话那头开着玩笑。
更让李特有些哭笑不得的是,社交媒体已经炸锅了。
大卫·李:“老大!求签名cd!我要收藏!”
马盖蒂:“原来你训练时哼的调调能拿格莱美?!”
卡尔德隆:“李,考虑一下给我们的出场音乐重新编个曲?”
连平时沉默的米利西奇都冒了个泡:“……厉害。”
面对这些喧嚣,李特只是简单地在回了个“[微笑]”的表情,便放下了手机。
他的目光再次回到电视上,重放着艾薇儿演唱《Rolling in the deep》的片段。她那极具辨识度的嗓音,带着摇滚的颗粒感和澎湃的情感,将歌曲中那份“Rolling in the deep”的、在情感深渊中挣扎翻滚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
成功了吗?毫无疑问。格莱美的镀金留声机是最好的证明。但这成功的背后,是那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是两个人为了各自星辰大海般的事业所付出的代价。
喜欢篮坛的荣耀请大家收藏:(m.binglkuw257.com)篮坛的荣耀二五七书院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