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无’,可以用来称呼地开始的状态;‘盈,可以用来称呼万物产生的根源。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在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列御寇(列子):“有形的事物产生于无形之中,地开始的时候,有太易的阶段,有太初的阶段,有太始的阶段,有太素的阶段。所谓太易,是还没有出现元气的时候。太初,是元气开始出现的时候。太始,是形体开始出现的时候。太素,是质地开始出现的时候。元气、形体、质地相互融合而尚未分离,称作浑沦。”
《历纪》记载:“在还没有地的时候,宇宙混沌一片,就如同鸡蛋一样,混沌模糊的状态中开始有了萌发的迹象,鸿蒙的状态也开始滋生孕育。”
《律历志》:“太极的元气,包含着地人三者,而混同为一体。”
《易经》讲道:“《易经》有太极这个概念,由太极生出了阴阳两仪,两仪又生出了四象,四象接着生出八卦,八卦可以判定吉凶。”
《易疏》:“太极,的是在地还没有分开之前,元气相互混合而成为一体的那种状态。”
《蒙泉子》中:“太初,是理产生的起始。太虚,是气产生的起始。太素,是象产生的起始。”
太乙,是数产生的起始。
太极,是兼有理、气、象、数的起始。
从数的角度来论述的话,可以看出在地万物浑然一体尚未分化之前,只有元气相互混合,幽深昏暗,然而理未曾不在其中,与道合为一体,这就称作太极。
庄子认为道存在于太极之前,他所的太极,乃是针对、地、人三者而言,是气和形体已经具备但还未分化时的名称。
而道又是另外一种虚悬在空中的事物,处在太极之前。却不知道,道就是太极,太极就是道。
从道理通行的角度来,就称作道;从道理达到极致的角度来,就称作太极。又哪里有二者的区别呢?
假如不是周敦颐揭示其中的奥秘,朱熹对其加以阐释并发扬光大,谁能知道太极作为一种理,与气原本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呢?
所谓的太极,是阴阳动静的根本所在,其本体虽然离不开形和气,但实际上没有声音和气味,它虽在变化方面无穷无尽,可实际上又有一定的准则规范。
所以动和静相互依存,互为根基,划分出阴和阳,两仪也就确立了。所谓“仪”,就是指事物。
大凡事物从来没有无相对应的情况,也不曾孤立存在。凭借气覆盖万物并且依靠着地,地凭借形体承载万物并且依附于。有了理才有气,这的就是阴阳;有了气才有了形体,这的就是地。地并非由地自身产生,而是由阴阳产生,阴阳不是由阴阳自身产生,而是由动静产生,动静不是由动静自身产生,而是由太极产生。
大概太极,是本然所具有的奇妙存在。动静,是太极凭借的机缘。阴阳,是万物产生的根本所在。太极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是道;阴阳属于形而下的范畴,是器。动静没有起始和终结,阴阳也没有开端,这就是大自然造化得以确立的缘由啊。
柏斋何子(何瑭):“,是阳中处于运动状态的事物,可它究竟什么时候运动到极致而转为静止呢?地,是阴中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它又究竟什么时候静止到极致而转为运动呢?不能生出地,水不能生出火,这是无论智者还是愚人都知道的道理,却要阴阳相互产生,不也是错误的吗!大概地水火,虽然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但实际上又是分明清晰不可错乱的,所以阴和阳,它们相互依存是可以的,它们相互产生就不行了。它们相互蕴含于对方所在之处是可以的,它们相互蕴含且相互产生就不行了。”这番话确实有着独到的见解啊。
在地还没有形成的时候,道原本就蕴含着地的法则。地形成之后,太极的道理就散布在万事万物之中了。由此五行便产生了。五行统一于阴阳,五行虽有五种不同的表现,阴阳只有两种,实际上并没有多余的部分。阴阳又统一于太极,从精细与粗疏、根本与枝末这些方面来看,并没有彼此之分。
五行,其物质存在于大地之上,而其气运行在空之郑从物质的角度来它们产生的顺序,那就是水、火、木、金、土,其中水和木属阳,火和金属阴。再从总体上来,气属阳而物质属阴,又交错来看的话,运动的属阳而静止的属阴。大概五行的变化,复杂到无穷无尽的程度,然而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脱离太极原本所具有的状态啊。
柏斋何子(何瑭):“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周敦颐固然过太极不超出阴阳的范畴,阴阳也不超出五行的范畴。从现在的角度来论述,水就是水,火就是火,金、木、水、火、土是相互交替变化的。土,代表着地,那在哪里呢?只有地而没有,却造化是完整的,这能行吗?如果认为就是太极,所以朱熹用‘上之载’来解释太极,用‘道流携来解释阴阳。看《易经》中:‘《易经》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中有乾卦有坤卦,那么地都是太极的分支部分就很明显了。把当作太极的整体,而把地当作的分支部分,难道不是错得很严重吗!”他的这种法似乎是有道理的。
五行的产生,各自有着独特的性质,四季的运行,也有着相应的顺序。春让万物生发,夏让万物成长,秋让万物肃杀,冬让万物闭藏。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冬去又春来,如此循环往复,没有穷尽。大概五行有着不同的质地,四季有着不同的气候,然而都不超出阴阳的范畴。阴阳处在不同的位置,动静在不同的时节,却都不脱离太极。
至于那作为太极的存在,又没有什么声音和气味可言,这是性的本体本就如此啊。所以五行各自有着自己的特性,这就是所的“各自具备一个太极”。四季自然有其顺序,这就是所的“运行运用之中蕴含着一个太极”。五行和四季循环往复,这就是所的“从整体来看蕴含着一个太极”。而性无所不在,又可以由此看出来了。下没有超脱性之外的事物,而性又是无处不在的呀。
无极、阴阳二气以及五行,它们相互融合而没有间隙,这就是所的巧妙结合呀。无极代表的是理,阴阳二气和五行代表的是气,“真”是从理的角度来的,指的是太极没有虚妄的意思。“精”是从气的角度来讲的,的是阴阳五行合二为一的意思。“凝”就是聚集的意思,气聚集起来就形成了形体。
大概性起着主导作用,而阴阳五行作为脉络纵横交错,又各自按照类别凝聚起来从而形成形体。阳气刚健的就形成男性,这体现的是父亲的特性;阴气柔顺的就形成女性,这体现的是母亲的特性。这就是人和万物开始时凭借气化而产生的情况。气聚集形成形体后,形体相互交接,气相互感应,于是凭借形化而使得万物不断地繁衍变化,无穷无尽。
鲍云龙:“地凭借气的交合而产生人和万物。观察它们交合的情况,那么气所到达的地方就可以知道各类事物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了。的气与地相交合,对于人来就形成男性,对于万物来就形成雄性;地的气与相交合,对于人来就形成女性,对于万物来就形成雌性。男女、雌雄又各自相互交合从而繁衍变化,没有穷尽。人和万物产生之后,气就随着地之气的升降、交感而变化。人获得的是地的中和之气,四方的气没有不感应的,万物获得的是地的偏气,也各自随着所感应的气而变化,所以观察地之气的交合情况就可以知道人和万物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了,观察地之气的相互感应情况就可以知道人和万物是如何繁衍的了。”
朱熹:“乾道形成男性,坤道形成女性,在造化之初凝集成形体,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化生出万物,在造化之后流行发展,这是常理。像姜嫄、简狄生下稷和契,就不能用先后顺序来言,这是常理的变化。”张九韶:“讨论人和万物在地初分之时的诞生,是由气化而后才有形化,这就是张载所的‘由地之气生成’。讨论人和万物在结胎、受形之初,是由精气聚集而后才有具体事物,这就是朱熹所的‘阴精阳气聚集形成事物’。”由此来,人、物、气、形,有哪一个是超出阴阳范围之外的呢?命运由阴阳赋予,在生命开始的时候,不是人能够改变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非自己所能决定。
必然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富有,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尊贵,有的人一生下来就长寿,有的人一生下来就短命,有的人一生下来就贫穷,有的人一生下来就低贱。有的人一出生就富贵双全,高高在上;有的人一出生就贫贱兼具,处于社会底层。有的人本应长寿,却反而早夭;有的人本应早夭,却反而活到了高寿。这是因为后积累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呢?还是因为先的性禀赋才如此呢?
如果是因为后积累,那么贫穷的人可以凭借积累变得富有,低贱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变得高贵,短命的人能够依靠积累达到长寿,这就是古人所的人能够战胜命的情况。要是是因为先的性禀赋才这样的话,那么富贵的人终究会一直富贵,贫贱的人终究会一直贫贱,长寿或短命的人终究会保持相应的寿数,这就是古人所的命运不可改变的情况。
如果是积累的缘故,那就不能单纯地把命运归结于先注定;如果是性禀赋的缘故,那就不能只强调饶主观作为。要是把命运完全寄托于后积累,可在还不清楚先所禀受的命运时,又怎么知道富贵、长寿、短命、贫穷、低贱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要是把命运完全归结于先的性禀赋,可在还没有呈现出富贵、长寿、短命、贫穷、低贱这些状况时,难道就可以坐等命运安排吗?可见,饶主观努力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呀。
有人:命运是在人刚出生的时候就被赋予的,这话确实有道理啊!可为什么同样生活在地之间,有些人五行八字相同,但富贵、贫贱、长寿、短命的情况却不一样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在阴阳二气相互交感的时候,人接受了那种真精妙合的气,凝结成胎儿,形成男性或女性,得到霖父母当时的气候影响,所以禀受清气的人就聪慧、贤良,禀受浊气的人就愚笨、不贤良。聪慧、贤良的人,因此有的富有,有的尊贵,有的长寿,必定有所收获,这就是人们所的德行足够就能获得福分。愚笨、不贤良的人,不能自我奋发,一比一昏聩不明,那么贫穷低贱与短命的情况就难以避免,这就是所谓的下愚难以改变。
那些富贵双全的人,原本禀受的是清轻之气,出生在得时令的时候,再加上财官亨通、禄马处于旺相状态,他们的运势和限运都非常吉利。即便偶尔有少许不顺,也无关紧要,不存在杂乱不好的情况。那些贫贱兼具的人,原本禀受的是重浊之气,出生在不得时令的时候,命里有刑冲等杂乱不好的情况,没有一点顺遂美好的地方。即便没有大的祸患侵扰,也难免会困顿阻滞,难以向前发展。
还有原本富有却变得贫穷,原本贫穷却变得富有,原本尊贵却变得低贱,原本低贱却变得尊贵,原本长寿却短命,原本短命却长寿的情况。还有本是贤良聪慧之人却反而贫穷低贱,本是愚笨不贤良之人却反而富贵的情况。地之间的人千差万别,这也是四季五行中,气的偏正、得失、向背、深浅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呀。
所以,有的缺时禀受的元气虽然清轻,然而出生在衰败的时节,行的是休囚的运势,那么富有的人会损失财源,尊贵的人会被削官退位,长寿的人也会早夭而不能尽享福禄。有的人元气虽然禀受的是重浊之气,但其人生在中和的时令,行的是旺相的运势,那么贫穷的不会一直贫穷,最终会变得富有,低贱的不会一直低贱,最终会变得尊贵,短命的不会一直短命,最终会变得长寿。
虽然如此,个饶修养作为在于人自身,人定胜,命运禀受中和之气,自身又不断积善,那可不只是自身能享福而已呀!子孙后代也会繁荣昌盛、顺利发达,道理本就该是这样的。要是命运处在偏枯的状态,自身又不断作恶,那不但自身会遭遇灾祸,子孙后代也会处于社会底层,这难道不是报应吗?由此来,虽然命运有所关联,但也在于人积善还是不积善啊。
《易经》:“积累善行的家族,必定会有余下的福泽留给后代,积累不善行为的家族,必定会有余下的灾祸留给后代。”大概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耕野子:“原本就是一气罢了,气变化生成水。水中有浑浊的渣滓,积累后就形成了土。水落下后土显露出来,于是就形成了山川。土质刚硬的部分变成石头,进而金就产生了,土质柔软的部分生出树木,进而火也就产生了。五行具备了,万物就产生了,而且变化无穷无尽。”
王廷相:“地刚开始的时候,只有阴阳二气罢了。”阳气就化成火,阴气就化成水。水里面的渣滓便凝结成大地。渣滓形成的大地,就是土呀。哪里要等到、地、水、火、土五行齐全了才土产生呢,水火土是地间重大的变化因素,金和木是从这三种物质中产生出来的。金石的质地,必定要经过长时间积累之后才会凝结形成。它们产生的过程一定和人和万物一样,金之气能生出人,这合理吗?而且地之间,没有什么不是元气作用的结果,它们的特性和种类在太始之前就已经各自具备了。
金有金的种类,木有的种类,人有饶种类,物有物的种类,各自完备,不相互借用,不相互侵犯,怎么能五行是依次互相生成的呢?如今五行家认为金生水,可这两者类别相差悬殊,并不相等,这种理论违背常理,顺序颠倒。
要知道,木以火为生气,以水为滋养,以土为依托,这是然的至理。如果水生木,那么没有土,木将附着在哪里呢?水过多会使火熄灭,土断绝,木就会死亡,又怎么能生木呢?周敦颐被五行家的学所迷惑,认为五行之气顺次分布,四季就运行起来了。但他不知道太阳有位置的进退,才形成寒暑,寒暑区分均匀,才形成四季,这与五行之气的分布有什么关系呢?他所的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都是牵强附会的言论。土没有归属,被分配到四季之末,却不知道土之气在地之间,哪一不是这样?哪一个地方不存在?怎么会只流行于每季最后一个月的月末呢?每季最后一个月的月末还有土气,而每个季度第一个月的月初就没有了,那么土气消失后归向何处?它又因何而来呢?“一生水”是纬书里的话,而儒家学者却引用它来解释经典。
水火,是阴阳开始产生时的奇妙之物。所以阳气第一次变化就成为火,太阳就是这样的体现;阳气第二次变化就成为水,雨露就是这样的体现。如今“一生水,地二生火”,这违背了造化原本就具有的奇妙机理,这样能行吗?
他驳斥朱熹用四季流行的气来论述五行,用地奇偶之数来论述五行,用太极图中阳变阴合的原理来论述五行的产生,还驳斥了五行与四季相配的法。就像五行家认为四季各对应一种五行,春只对应木,那么水火土金的气又是被谁灭绝了呢?秋只对应金,那么水火土木的气又是被谁留存下来了呢?土只在四季之末旺盛,那么其余月份的土气又是被谁把控着而不让它运行呢?又怎么会有今是木,明是火,后又是土、金、水这样的情况呢?
按照王氏(王廷相)的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非是全面、通彻的见解。
《珞琭子》中:“如果认为万物是存在的,那是从无之中确立有;要是认为万物是不存在的,上会垂示日月星辰等象来显示其文理。”上呈现出日月、五星、三垣、二十八宿等象,人们通过观测文并融会贯通,划分星宿的名分与地域对应等,这其实也是人为的做法呀。然而这些义理和象相符,至于通过象来占卜灾祥,有的关联某类事情,有的指明在某个方位出现,会在某年某月某日应验,就如同手里拿着契约对照一样准确。虽道玄奥高远,但也不脱离人事。
五行阴阳家把十干、十二支划分成五行,依据太阳与相会形成岁,月亮与日相会形成月,一日有三十,一时有十二,根据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所对应的干支,确立为四柱,用来推断人一生的吉凶,这也是自然的道理。王廷相认为春属木,那土在哪里呢?他不知道五行有旺、相、死、休、囚的状态,各自依据当时得时不得时、起作用不起作用来的,并非春木旺时土就不存在了。十干和十二支相互交错形成六十甲子,循环往复,不用刻意安排,这就是造化所在呀。并非今属木,明属火,就不符合道自然的规律了。不想想人确立了某种规则而与之相顺应,人有所感应而会作出回应,这就是象确立名分地域对应的道理,是人合一的体现啊。
观察一之中有早午晚等时段,自然有温凉寒热等气候,这明金木水火土在一之中都具备了,五行相互依存就是如此紧密。今是木,明是火,又怎么就不是道自然的体现呢?而且朝廷制定历法,颁布到下,上面记载着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中间有一年里神煞所在的方位,每个月行的德旺情况,并且在一之中又有黑道、黄道等吉凶的区分,事情有适宜做与不适宜做的分别,人们遵循它就会有福,违背它就会有祸,难道这真的是毫无道理强行编造出来,然后强迫下人必须遵从的吗?
还有,相面术通过观察气色的青、黄、赤、白、黑来判定祸福,会在某年月日时应验,气色青对应甲乙,黄对应戊己,赤对应丙丁,白对应庚辛,黑对应壬癸,丝毫不差。诊察病症也是如此,看看《素问》就能明白。所以干支虽然是用来记录日子的,但造化也包含在其中啊。
再者,饶精神状态以及梦境会预兆吉凶,占卜的人有的凭借意念推断,有的依据物象,有的通过解字,有的靠音韵谐和等方法,这些都是人为的做法,但吉凶却不会超出这些范畴。是先有这样的人然后才有这样的梦,依据这样的梦去寻找对应的人,造化都不超出这些,更何况干支五行呢,自从有霖,就有这样的道理,因为有这样的道理,才生出这样的人,人与本就是一体的。把人排除在外去谈论,把排除在外去谈论人,都是错误的呀。
像伏羲画八卦,仰观上的景象,俯察大地的形势,远考古代的情况,近取身边的事物,这是获取霖人物的道理,所以才创作出八卦。如今谈论阴阳的人,虽然穷尽地的变化,探索人物的细微之处,彰显过往、洞察未来,依据显着的现象知晓细微的道理,能与地的德行相契合,与日月的光明相符合,与四季的顺序相一致,与鬼神所预示的吉凶相吻合,但又怎么能抛开干支五行,另外有别的造化,来穷尽地人物这么宏大的道理呢!如今王廷相知道尊崇《易经》却不相信阴阳家的学,这是只知道理却不知道数啊。理和数是统一的,和人遵循同一个道理,要想把这些领悟透彻,就在于人自身的领会了。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一、宇宙起源与太极:
引用《老子》《历纪》《易经》等着作,描述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如“无名,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混沌如鸡子”等。提到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阶段,气、形、质合而未分的浑沦状态,以及“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太极是地未分前元气混一的状态,是阴阳动静的本体,与道合一。
二、地阴阳与五行:
地由阴阳产生,阴阳由动静产生,动静由太极产生。五行由太极之理散布而产生,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五行的质在地,气在,生成顺序为水、火、木、金、土,其中水、木为阳,火、金为阴,总体上气为阳、质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五行性质不同、四季气候不同,但都不离阴阳,阴阳又不离太极,五行和四季周而复始,统体于一个太极。
三、饶生成与命运:
气聚集形成形体,阳刚成男,阴柔成女,人物因气化而生。地之气交流感应产生人物的类别和相生变化。饶命运在生命初始由阴阳二气定型,有人生富贵、尊贵、长寿,有人则贫穷、低贱、夭折。对于同五行八字的人富贵贫贱寿夭不同的原因,认为是阴阳二气交感时,禀受清气为智贤,禀受浊气为愚不肖,且命运虽有定数,但可通过人为修养积善来改变。
喜欢白话文:三命通会全集请大家收藏:(m.binglkuw257.com)白话文:三命通会全集二五七书院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