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

深夜于灯下

首页 >> 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 >> 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边荒枭龙 水浒:刘华强魂穿林冲 综影视,我要做皇帝 跨时空的墨香:秘境之旅 大唐将军烈 皇宫乐府琴手与歌女 再次回到明朝 大秦:始皇一不小心就薅羊毛了 我用热武器把古人打哭了 清末:不开战我搞什么强军
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 深夜于灯下 - 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全文阅读 - 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txt下载 - 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166章 终得孔明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徐州城在刘备的治理下,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刘备心中始终怀揣着兴复汉室的大志,那位隐居隆中的诸葛孔明先生,一直是他渴求的贤才。

一日清晨,刘备早早起身,唤来关羽、张飞,道:“二弟、三弟,今日我等再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孔明先生。”

张飞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嚷道:“大哥,这已经是第四次了!那诸葛亮架子也太大了,每次都让我们扑空,何必再去!”

刘备面色一正,道:“三弟,不可如此无礼。孔明先生谋世大贤,定是事务繁忙,才未能与我们相见。此次我们定要诚心拜访。”

关羽手抚长须,道:“大哥所言极是。三弟,莫要急躁,且随大哥同去。”

张飞虽然不情愿,但也拗不过刘备,只得嘟囔着:“好吧好吧,听大哥的。”

于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以及几名随从,备上礼物,策马向隆中而去。一路上,山林清幽,鸟鸣声声。

到达隆中诸葛庐前,刘备上前轻轻敲门。过了一会儿,门童打开门,见是刘备等人,施礼道:“刘皇叔,实在不巧,我家先生昨日出门访友,尚未归来。”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还是微笑着道:“无妨,那我们改日再来。”

张飞忍不住跺脚道:“哼!又不在,这诸葛亮是不是故意躲着我们!”

刘备瞪了张飞一眼:“三弟,休得胡言。”

门童赶忙道:“各位莫要误会,先生确实是外出访友,并非有意回避。”

刘备道:“友莫怪,我三弟性子急躁。既然先生不在,我们便先回去了。”

众人转身准备离去,关羽道:“大哥,这屡次拜访而不得见,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先生。”

刘备坚定地:“不管多少次,只要能请得先生出山,助我成就大业,都是值得的。”

回去的路上,张飞依然抱怨不停:“大哥,为了这诸葛亮,我们来回奔波,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真的值得吗?”

刘备停下脚步,看着张飞和关羽,郑重地:“二位兄弟,孔明先生有经纬地之才,若能得他相助,何愁大业不成?我相信,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定能打动先生。”

关羽点头道:“大哥心意已决,我等自当相随。”

不久之后,刘备又开始筹备下一次的拜访。

一日,刘备在府中与众人商议。

刘备道:“此次拜访孔明先生,定要准备周全,切不可有丝毫疏忽。”

林帅彪道:“主公,礼物已备好,只是不知此次能否见到先生。”

刘备笑了笑:“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一试。”

张飞哼了一声:“这次要是还见不到,我老张可不干了。”

刘备摇头道:“三弟,切不可意气用事。”

数日后,刘备等人再次踏上前往隆中的路途。一路上,刘备心中充满期待,又有一丝忐忑。

到了茅庐前,刘备深吸一口气,再次敲门。然而,门童出来告知,诸葛亮仍未归来。

张飞气得拔出佩剑,道:“这算什么事!大哥,我们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刘备赶忙制止:“三弟,不得无礼。我们再等等便是。”

众人在茅庐外等候了许久,直到夕阳西下,依然不见诸葛亮的身影。

刘备无奈,只得带着众人返回。一路上,刘备沉默不语,心中却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见到孔明先生。

冬日的隆中,白雪皑皑,山峦、树木、田野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凛冽的寒风吹过,扬起纷纷扬扬的雪花,仿佛给这片大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刘备身着厚实的披风,带着关羽和张飞,踏着积雪,艰难地行走在前往隆中诸葛庐的崎岖山路上。这是刘备第五次踏上拜访诸葛亮的征程,此前的四次拜访,或因诸葛亮外出游历,或因其他种种机缘不巧,都未能得见这位传闻中的当世大贤。然而,这些屡次的扑空并没有消磨掉刘备的决心与诚意,相反,他心中对能得到诸葛亮相助的渴望愈发强烈。

张飞骑在马上,一边搓着被冻得发红的双手,一边嘟囔着:“大哥,这都第五次了,那诸葛亮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值得咱们这般折腾?每次都白跑一趟,我看呐,就是个徒有虚名之辈。”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不满和抱怨。

刘备勒住缰绳,面色凝重地回头看向张飞,眼中闪过一丝责备:“三弟,切不可如此言语。诸葛孔明先生乃有大才之人,下闻名,若能得先生相助,于我们的大业乃是极大的助力,是我等之幸。此次无论如何,定要见到先生。”

关羽骑在另一匹马上,手抚长须,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大哥所言极是,三弟莫再多言,且随大哥前行便是。先生乃非常之人,自然不能以寻常眼光看待此次拜访。”

张飞撇了撇嘴,但见刘备态度坚决,也不好再多什么,只得闷头跟着前校

不多时,他们终于来到了诸葛庐前。诸葛庐在雪中显得宁静而素雅,四周的树木上挂满了晶莹的雪花,宛如玉树琼花。刘备整了整身上的披风,又仔细地整理了一下衣冠,怀着崇敬而又期待的心情,轻轻叩响了柴门。

片刻后,一位书童打开了门。书童见到刘备等人,脸上露出一丝礼貌的微笑,行礼道:“刘皇叔,我家先生正在屋内,请进。”

刘备闻言,脸上顿时露出欣喜之色,赶忙带着关羽、张飞进入院内。踏入院子,一股淡淡的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院子里的几株梅树傲雪绽放,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和雅致。

屋内,诸葛亮身着一袭白色长袍,羽扇纶巾,正坐在案前,手持一卷竹简,目光沉静地看着走进来的三人。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能洞悉一牵

刘备快步向前,躬身行礼,态度极为恭敬:“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备之万幸。”

诸葛亮起身还礼,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刘玄德数次来访,亮实在惭愧,让皇叔奔波劳累,实非亮之本意。”

刘备道:“先生乃大才,备一心渴求先生相助,以拯救下苍生。如今这乱世,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备虽力薄,但志在兴复汉室,还下一个太平。还望先生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诸葛亮请众人坐下,为他们斟上热茶,缓声道:“下大乱,豪杰并起,纷争不断,实乃百姓之苦。如今局势,幽州刺史刘虞,为人仁慈宽厚,对百姓多有爱护,然其过于注重仁德,在这乱世之中,进取不足,难以有大的作为;冀州刺史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心机深沉,且挟子以令诸侯,占尽时,又兼有青州、兖州之地,其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实力强劲,实谋前最大的一股势力;并州刺史丁原,空有一方之地,却不善用人,手下亦无得力猛将,难成大器;凉州刺史耿鄙,地处边陲,外有羌胡等外族侵扰,内有叛乱不断,自顾不暇,难以在中原纷争中有大的动作;豫州刺史孔伷,志大才疏,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实际才能,难以支撑一方大业;徐州刺史陶谦,如今徐州已在玄德公手中,但徐州之地四通八达,乃兵家必争之地,四周强敌环伺,亦处于四战之地,前景堪忧;扬州刺史陈温,手中兵力薄弱,且扬州境内多有山越等蛮夷之族时常叛乱,内忧外患,实力难以与其他诸侯抗衡;荆州刺史王睿,此人才能平庸,又心胸狭隘,不能容人,致使荆州内部矛盾重重,外有各方诸侯觊觎,局势极不稳定;益州刺史刘焉,据有益州,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然刘焉此人目光短浅,闭关自守,不思进取,只想偏安一隅;交州刺史孙坚,此人勇猛善战,兵强马壮,然交州地处偏远,资源匮乏,发展受限;司隶校尉袁绍,出身名门望族,拥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和人脉资源,手下也有不少谋士猛将,但此人好谋无断,优柔寡断,虽有一定势力,然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张飞在一旁听得不耐烦,“啪”地一声将手中的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插话道:“哼,这么多文绉绉的话有何用,直接出兵干就是了。照俺老张,咱们兵强马壮,还怕那些个诸侯不成?”

刘备狠狠地瞪了张飞一眼,示意他不要多嘴,然后满脸歉意地对诸葛亮道:“先生勿怪,我三弟生性鲁莽,口无遮拦,但并无恶意。”

诸葛亮不以为意地笑了笑:“张将军性情豪爽,直来直去,亮自然不会在意。不过,行军打仗,争霸下,绝非仅凭一腔热血和武力便可成功。需得审时度势,制定良策,方能有所成就。”

接着,诸葛亮继续道:“以当前局势来看,曹操势大,短期内难以与之正面抗衡。玄德公当避其锋芒,积蓄力量,徐图发展。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乃用武之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府之土。若能跨有荆、益二州,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聚钱粮,操练兵马,待下有变,则可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向宛、洛进军,玄德公亲自率领益州之众出秦川。届时,百姓念玄德公之仁德,必然纷纷响应,大业可成,汉室亦可兴矣。”

刘备听得入神,眼睛紧紧地盯着诸葛亮,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站起身来,再次向诸葛亮躬身行礼:“先生所言,如拨云见日,使备茅塞顿开。恳请先生出山,助备成就大业。备愿以先生为军师,凡事皆听先生调度。”

诸葛亮沉思片刻,看着刘备那真诚而热切的目光,感受到了他的仁德与壮志,以及对兴复汉室的坚定决心。他心中微微一动,起身扶起刘备:“玄德如此诚意,亮岂敢推辞。亮愿出山,辅佐玄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大喜过望,双手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得先生相助,实乃助我也。”

关羽也站起身来,双手抱拳道:“有先生辅佐,大业必成。”

张飞虽然之前对诸葛亮有些轻视和不满,但见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和谋略确实高瞻远瞩,远超常人,也收起了轻视之心,咧嘴笑道:“嘿嘿,以后就仰仗先生了。俺老张定当听从先生调遣。”

诸葛亮微笑着点零头:“关将军、张将军英勇善战,谋世猛将,有二位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随后,诸葛亮开始与刘备等人详细商讨下一步的计划。他们讨论着如何巩固徐州的防守,如何与周边的诸侯保持微妙的平衡,如何逐步实施谋取荆州和益州的战略。

不知不觉,色渐晚,窗外的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飘落。屋内的气氛热烈而融洽,刘备等人与诸葛亮仿佛早已相识多年的知己,为着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着。

从那一起,诸葛亮正式出山,与刘备一同踏上了兴复汉室的征程。他们的命运从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乱世之中,书写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备在徐州积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措施。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和徭役,鼓励农耕和商业的发展,使得徐州的经济逐渐复苏。同时,加强了军事训练,招募新兵,扩充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关羽负责训练士兵,他将自己的武艺和战斗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士兵们,使得士兵们的战斗技能有了显着的提高。张飞则负责城防的建设和加固,他带领士兵们日夜劳作,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

诸葛亮则忙着制定战略规划和外交策略。他派出使者与周边的诸侯进行联络和沟通,试图建立起一些联盟和合作关系,以共同对抗曹操的威胁。同时,密切关注着各方势力的动态,随时调整战略部署。

然而,徐州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曹操得知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并且在徐州发展壮大,心中十分不安。他认为刘备是他统一下的一大障碍,必须尽快铲除。于是,曹操调集了大军,准备攻打徐州。

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徐州城上下一片紧张气氛。刘备召集了众人商议对策。

议事厅内,众人面色凝重。刘备首先开口道:“曹操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各位有何良策应对?”

诸葛亮轻摇羽扇,道:“曹操势大,正面硬拼并非上策。我们当利用徐州城的坚固城防,坚守不出,消耗曹军的兵力和士气。同时,派出使者向其他诸侯求援,寻求外援支持。”

关羽道:“大哥,吾愿亲率一军,出城迎敌,杀杀曹军的威风。”

张飞也大声道:“俺老张也愿与二哥一同出战,定要让曹操知道我们的厉害。”

诸葛亮摇头道:“关将军、张将军勇冠三军,但此时出城作战,风险太大。我们当以守为攻,等待时机。”

刘备点零头:“先生所言有理。那便依先生之计行事。”

于是,徐州城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士兵们日夜坚守在城墙上,百姓们也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军队提供后勤支持。

曹操的大军抵达徐州城下,将徐州城围得水泄不通。曹操亲自来到阵前,对着城楼上的刘备喊道:“刘备,你如今困守孤城,插翅难逃。不如早早投降,我尚可饶你性命。”

刘备站在城楼上,大声回道:“曹操,你名为汉臣,实为汉贼。我刘备誓与徐州共存亡,绝不投降。”

曹操大怒,下令攻城。曹军如潮水般向徐州城涌来,城上的守军奋力抵抗,箭如雨下,滚石、热油纷纷落下,曹军伤亡惨重。

然而,曹军攻势不减,持续不断地发起攻击。徐州城的形势愈发危急。

就在这时,诸葛亮派出的使者成功地服了一些诸侯出兵相助。援军的到来,使得战局发生了转机。曹军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士气大挫。

曹操见势不妙,只得下令撤军。徐州城成功地抵御了曹操的进攻,保卫了一方平安。

经此一役,刘备的声望大增,势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他继续朝着兴复汉室的目标前进,未来的道路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们信心满满,坚定不移......

喜欢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请大家收藏:(m.binglkuw257.com)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二五七书院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团宠千金小姐不好惹 权力之巅 极品驭灵师 女主拒绝被虐:死遁魔修正道 永恒仙 他是她的温柔晨光 魔兽:部落尘埃 神奇宝贝之黑暗王者 成长,依稀在记忆的脸庞 穿越诸天从同福客栈开始 枭爷的娇气小少爷 辞职躺平后,我变超有钱了 徐氏略记 巾帼醉 爱妻陆琪琪与爱子陆财 宫阙弦音第二部 异地是一个人的落单两个人的磨难 四合院:砍了贾张氏一只手 纽约1990 清风惊鸿客
经典收藏 神威天降九皇子 双系统通万界古人炸裂 明末:乱世崛起 穿越:重塑大唐 三国:卧龙出山,我请刘备赴死 重生原始社会的文明之路 摄政红楼 完了,我是吴三桂的私生子! 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 武瞾之谜:一代女皇的成长之路 我在异世界召唤 三国之美女如此多娇 朕,剩者为王 三国迎娶蔡夫人,荆州入我手 区区女帝,也敢抢我的崽 穿越隋唐:我李元霸要称帝 不见长安 三国霸业无双 我在大唐位极人臣 崇祯:朕儿子这么强,为何上吊?
最近更新 水浒:开局花一块钱彩礼娶潘金莲 边荒枭龙 乱世帝匪 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 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 从封地开始,到拥兵百万雄霸天下 穿越古代,稳住别浪 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 我在历史遗憾中修补华夏魂 在下郑屠,字无敌 只求道心通透 秦时小说家 化龙万万年,你说这是元末明初? 谍战风云录:大宋 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大汉第一狂使,西域诸国求我别死 大明流匪 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 逍遥小县令,开局皇帝微服私访 无双世子:开局大嫂提剑杀上青楼!
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 深夜于灯下 - 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txt下载 - 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最新章节 - 三国东汉末年风云之蜀汉崛起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