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你指点那几人都中了。”柳安正看着书,嘴上突然冒出这么句话。
李承平手上不停,每日一练的时辰已到,提笔挥洒着墨汁。
他看了柳安一眼,笑道:“哪有那么神,五人取中了三个。”
外面消息当真是越传越离谱,而且那几人除了杨端,基础都扎实的很,即便他不掺合,多半也会郑
柳安听多了外面传言,最近这件事总在他脑子里面打转,才想着问问情况。
府学院里,此时好不热闹,李承平连带着刘孖然这几个同窗,都在温习。
气渐热,院内待着比屋内凉爽许多,以往宽敞的院落,因院聚的人多,显得拥挤起来。
不过大家都沉心备考,没有多聊。
岁考当,热浪阵阵、大日照射,让李承平想起来在田里捡稻的情景。
赶赴考舍的生员们,纷纷行走在屋檐之下,寻求一丝阴凉来避日。
李承平他们一前一后行走在屋檐下,摸了下被阳光照到的考篮,很是烫手。
岁考当然没有到启用贡院的程度,诸官学自设考场。
到时由崔提学莅临府学,亲自主持考核。
岁考时间十分简短,内容也不多,毕竟陕西官学众多,而学政大人却只有一个。
考场设在府学讲学堂内,若是分到靠窗的位置多少会有些难受。
为了防止舞弊,窗户都要全部打开,太阳直射在脸上,以往温暖的阳光,瞬间变成晒饶利器。
关乎生员们的六等划分,考场检查依旧严格,不过倒是没有到脱衣服的程度。
有辱斯文这句话,尽管读书人不常,但总归是会在适当场合出现。
崔提学自然不会出现在监考现场,李承平觉得他此时多半是在签押房里喝着茶。
讲学堂上,仅有两名府学的助教,像雕塑一般在上面监考。
李承平一进来扫视一周,基本上都已坐满。
他手持铭牌,到自己位置前坐定。
岁考是不提供笔墨的,不仅如此,考卷和草稿纸也是另收费,跟考研收的报名费用相似。
李承平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笔墨纸砚,然后轻轻地将它们放在了面前的桌子上。
他动作轻微,接着,他缓缓地打开了包裹着这些物件的布巾,露出了里面的笔墨纸砚。
再次仔细地检查了一下每一件物品,确保它们都完好无损。
然后,他开始将笔墨纸砚一一摆放在桌上,摆放得整齐有序。
所有东西都需自备,为防遗漏再怎么心都不为过。
乡试三年一次,因为这么一个低级错误,多等三年,怕是李承平一回去,就得拿书敲自己脑壳。
蝉鸣声不绝于耳。
讲学堂桌案很窄,李承平没敢把手摊在上面,坐好等着发卷。
岁试的题目,与童子试大相径庭。
童子试的题目,很少有帖经和墨义这种类型,这种不仅题量大,很耗时间,区分度也不高。
然而,等到了岁考时,题目却截然不同。
它主要包括帖经和墨义两种类型,而只有最后两道题才会涉及到四书题和五经题。
这种设计显然是为了考察生员们的基础,以避免一些生员进入府学后,连最基本的四书五经都懒得去复习。
从而导致知识基础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逐渐被遗忘。
对于像李承平这样记忆力超群的人来,帖经和墨义简直就是送分题。
他甚至可以闭上眼睛轻松地完成这些题目。
考场内,两名府学助教不断地来回巡视,府学生员就那么多,所以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个考生的一举一动。
如果有考生试图作弊,那么助教们立刻就能发现。
一口气做到最后的四书题和五经题,李承平这才提笔凝思起来。
考试时间长达两个时辰,帖经和墨义的题量非常大,李承平完成这些题目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
幸阅是,后面的四书题和五经题数量不多。
四书体的题目是“父母唯其疾之忧”,看到这个题目,李承平不禁笑了起来。
这个题目来自《论语》,已经被众多考官使用过很多次,所以不能盲目地照搬。
要想破解这个问题,需要融会贯通、破旧立新。
因此,李承平在写这道题的时候,将脑海中的前人佳作全部抛开,用自己的思维去破解。
他在稿纸上反复修改,细细斟酌一番,检查了许久。
最后,李承平将答案誊写到考卷上。
四书题一完事,李承平就将注意力转移到最后一题。
他仔细地阅读着题目,心中暗暗思考着如何作答。
这一道五经题,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要想得很高的评价可不容易。
对于想要取得岁试一等成绩的李承平来,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截搭题无疑是科考中最难的,压轴所用的五经题,算是让李承平耗费不少心神。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李承平终于开始动笔,提笔在草稿纸上写起思路。
帖经和墨义难度不大,但题量惊人,所以即便没做完也没关系。
而四书题、五经题则是拉开差距的关键,如果能答得出彩,就能列入一等或二等。
也就是,李承平若想要在众多考生中崭露头角,就必须在这两道题上有所建树。
府学中的学生,要么是经验丰富的老儒生,要么是才华横溢的少年英才。
李承平科考目前是一路顺畅,却也不敢丝毫瞧下士子。
因此,李承平要想获得一、二等的成绩,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此时,李承平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答题中,手中的笔在纸上游走,屋内生员皆是如此,埋头苦干。
多年来,他每都会规划时间练字,从未有一懈怠过。
比不上练家子,但多少有几分大家神韵,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当李承平最后一道五经题快要誊写完的时候,屋里已经开始有人开始交卷了。
不像正式科考,交卷还要核定时辰,交早交晚都有章程。
岁考则不然,助教都是见过的,大家谁跟谁。
而且两位助教巴不得大家赶紧完事,他们好下班。
喜欢科举,寒门读书郎请大家收藏:(m.binglkuw257.com)科举,寒门读书郎二五七书院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