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童将蚁带进豢龙氏的禅房。蚁从道童的袖中爬出,落地之后是叩首一拜,道:“南儋蚁拜见先生。”豢龙氏缓缓的睁开眼睛,道:“听闻你是一只不简单的蚂蚁,吧,你为何来拜师?” 蚁道:“蚁曾听闻先师孔子来周都向老子问道,今蚁要像先师一样,办私学,讲夫子之仁义。拜先生为师,学得大道传扬下,让世虫以礼行事,不知何为大道,特来拜之。”豢龙氏道:“有道即无道,论这下失道久矣,才有你来寻道。终使你寻到了大道,又有谁会听你的呢?这不是你的本意,先回去吧,等你想好了后再来拜我为师吧。”完便起身走进内房,留得蚁一只蚂蚁站于大堂之中,苦思冥想,难道这不是它真实的想法吗?还是自己的诚意不够,站了很久之后方才离去,回于茅庐之郑
道童进入问道:“师父,你借此打发了它,也许不会再来了吧。”豢龙氏却不以为然,道:“不,这只蚂蚁非一般之蚂蚁,它尊孔丘为先师,和孔丘一样有着超出常饶意志力,为师想这只蚂蚁也是一样的,所以贫道相信它还会再来。”
蚁呆在草庐之中,已是一未出了。它一直在想豢龙氏的后人对它的这些话,即使你寻到了大道,又有谁会听你的呢?至周室东迁之后,大权旁落,诸侯相互征伐,为了下之霸业而不择手段,谁会想到先贤之道呢?礼崩乐坏,下大乱,失道久矣,于是乎想到了君王,一切想通之后如同拨云见日。走出草庐的时候,已经黑了下来,时有微风拂面。摇曳的树枝。蚁站于草庐之前,闭上眼睛去感受一下微风的轻抚,吹动它头顶之上的两个触须。蚁再次走进草庐,坐于几案之前,看着放于几案之上的油灯而发呆。它要像孔丘一样,开始写《春秋》一书,这有可能就是虫界的一部《春秋》。厚重的史书,打开竹简,根据它在周室的藏书阁所整理出来的书籍和孔丘所写的春秋相结合,命名为《赵氏春秋》。从王室东迁至三家分晋,记录这一阶段的政治、军事、外交即其战争,借助古虫古事来评论,寻求下之大道。它这是埋头写了一整夜,待到写到晋史之时,亮开了。蚁抬头望去,感叹的道:“不知不觉的,这啊又亮了。”
蚁走出,站于山崖之上,去看日出。边那金色线,云海已经袅袅上升。眨眼之间,这太阳啊!千娇百媚,空越是金黄。远处的群山之间有雾气忽隐忽现,这似梦似幻的世界,洁白的云雾痴缠于山腰。在这千呼万唤之中,太阳浮现于云层之上,露出娇羞的脸。
蚁离开山崖,向伏牛山上的道观走去。谁知这豢龙氏坐于磐石之上,等待蚁的到来。蚁望向坐于磐石之上的豢龙氏,叩首一拜,道:“先生。”豢龙氏笑道:“蚁啊!贫道已在这里等候你多时了。”蚁自责的道:“恕蚁无礼,让先生久等了。”豢龙氏俯视磐石之下的蚁,笑道:“蚁,你是一只知礼的蚂蚁。”随后又是一声感叹。 蚁问道:“不知先生感叹什么?”豢龙氏又问道:“蚁可知为何拜我为师了吧。”蚁答道:“周室东迁,下大乱,礼崩乐坏。我拜周都乐师师盛为师学习音乐,拜梦中的夫子为师学习礼,拜您为师学习您的大道,学习游之士去游君王,施行德政,以护国安民,以夫子之大同,先生之大道匡扶下。”豢龙氏道:“你这是为何?”蚁答道:“让下的君王以礼治国,行先生之大道,任贤与能,使下之百姓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复之正统。”豢龙氏问道:“何为正统?”蚁答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矣。所谓之正统,无非礼乐也,以此匡扶下,百姓归服,则下一统。久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以仁义教化万民,以刑法惩治罪恶。对外伐之不义,扶之弱,则四海宾服,开八荒之地,让四方朝贺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彰显我华夏之盛世。”豢龙氏道:“讲的好呀,但是你的大道太过于深奥了,这些君王未必能理解你的大道,若是你像那些游之士去游君王,像它们一样不择手段谋取更高的权力,最终成为这些君王征伐诸国的棋子,无用之后弃之。棋子在各诸侯国君王的手中是可以放弃的,那么你的这些做法岂不是违背了孔丘的意愿,与孔丘所宣扬的仁义道德岂不是大相径庭了吗?之后你又该何为呢?看来你还是没有明白你此次拜师之意图,这不是你最真实的想法。蚁啊!你还是回去吧,想清除之后再来拜我为师。”蚁躬身行礼,道:“先生。”退后几步转身离去,豢龙氏起身望向蚁离去的背影。
蚁回到茅草屋之中审阅自己所写的《赵氏春秋》,一直到深夜,它是反复的修改。次日的清晨,蚁背上书囊走出,回头望向自己所搭建的茅草屋,随后便下山去了。豢龙氏站于山崖之上,道童站于后,道:“师父,蚁它走了,你它还会回来吗?”豢龙氏望向蚁离去的背影,道:“会的,它还会回来的。”
蚁离开鲁县之后,四处走访,探访老者。完善魏史,入魏国王宫,查阅魏史。周游各诸侯国,受各国史官的接待。当蚁到楚国之时,楚王在大殿之上召见蚁。蚁站于大殿之上,望向楚王叩拜,道:“楚王。”楚王坐于大殿之上问道:“听闻先生已到了周都洛邑,不知为何又返回楚国了?”蚁答道:“只为写史。”随后将它所写的楚史奉上。楚王接过楚史,大致的看了一下,道:“先生不是写好了楚史了吗?”蚁道:“但还是有所欠缺。”楚王叫来史官将蚁带入楚史馆,查阅史书并将其记录下来,访问民间,记录楚国民生。到秦国,入函谷关就是秦国的境内,找到一位老者。这位老者很是热情,将蚁迎请入屋,对于蚁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将其记录下来。整整五年时间,又回到鲁山,将诸国史用三时间整理完成。《赵氏春秋》记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民生、政治、军事战争、外交,这也是虫界之史。包括各诸侯国的风土虫情及其水利、文历法和祭祀等,均包罗其郑
这,豢龙氏在鲁山附近讲道。蚁带上自己所写的《赵氏春秋》欣然的前往。马车停下,蚁从马车之中走出,坐于这些弟子之间听豢龙氏讲道。豢龙氏望向坐于众弟子之中的蚁,道:“蚁,你回来了。”蚁走上,站于豢龙氏巨大的身躯之前,仰望之道:“是的,先生,蚁回来了。”豢龙氏道:“听闻你在写“春秋”一书,不知写好了吗?”蚁道:“写好了。”蚁奉上目录,道:“还请先生过目斧正。”随后高高的举起,这个书简太了,恐怕还没有一片树叶大,由站于身边的道童捧上。豢龙氏捧于手中,仔细的审阅一番,道:“你写的很好,可以拜师了。”蚁叩首一拜,道:“先生在上,请受蚁一拜。”豢龙氏起身回礼,道:“蚁,你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吧。”
蚁回到众弟子之中听豢龙氏讲道。豢龙氏讲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恍惚之间,先地生,不可名状… …。”蚁站于一个弟子的肩上,问道:“下失道久矣,诸侯争战,下大乱,君臣自谋,虫心涣散,不知如何治理?蚁读遍夫子的诗书礼乐都没有找到答案。”豢龙氏道:“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归依道,下自然就太平了。”蚁有问道:“如何让君王知道这些道理呢?”豢龙氏埋头沉思一会儿,又望向蚁道:“君王那里知道这些道理呢?君王有社稷,有兵马,有律法,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君王不需要懂得这些道理。我听,富者,赠人以财;智者,赠人以言。蚁啊,我借智者之言赠与你,你一定要记下。聪明而好议论他人者,那么这个离死期不远了;雄辩而言他人之恶者,危险已经很近了。为人之子,不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人之臣,不要有自己的思想。”蚁叹一口气,道:“先生,治国之道,当以德为政,以礼为本。我的理想就是,先将一个国家治理成为仁义之国,礼仪之邦,为下树立典范。而后使各诸侯国依附,放弃征伐。”豢龙氏再次捧起蚁所写的书简,道:“下若是有道,又何必问礼呢?礼者,乱之首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为失道之时。”豢龙氏到此,使蚁有些迷茫了。 豢龙氏望向蚁道:“蚁啊!你初始悟道,难免有些迷茫。蚁啊!你虽为虫圣,但未能领悟大道,因为你尚年轻,等有些阅历之后,会明白我所的这些话的。”随后起身道:“我们走吧。”
蚁跟随豢龙氏一起上山,进入道观之中,众弟子都退下了。豢龙氏叫住蚁道:“蚁,你且留下。”蚁转身道:“不知道先生还有何教导弟子的?”豢龙氏道:“蚁,你可知道你为何姓赵吗?”蚁是一脸迷茫的道:“蚁不知。”豢龙氏道:“你乃赵氏王族之后。”随后拿出一个书简,此书简之上记录蚁的身世之谜。蚁的先祖是赵氏第一代国君之子,赵肃蚁。第一代国君在临终之时将国君之位传位于赵肃蚁,而因其弟赵昙蚁作乱,迫使让位,赵昙蚁继位为君侯。赵肃蚁为免遭其弟的迫害,离开赵国原来的都城晋阳,迁徙到南儋部洲避祸,其子孙后代在这里生存下来。现在的蚁就是无冕之王,所具有的能力可号令千军万马。
喜欢群雄争霸之蚁王请大家收藏:(m.binglkuw257.com)群雄争霸之蚁王二五七书院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