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单操,即形意拳的单式操练。
大凡练习形意拳的人掌握了各种入门要领,基本上达到了招熟阶段后,即五孝十二形、各种套路练习纯熟后,就要进行各种单式的操手练习了。
用来进一步增加对各种招式的熟练程度和理解,以提高体认的深度。
所谓“手足四肢,教练纯熟,不令而行也。”
又使用各种辅助手段,增加强度、数量,以增长功力,便于以后在实战对搏中运用自如。
练习单操,可加深功力。
很多人以劈拳、虎扑、各种炮拳、套路中的各个单式、抖大杆、抛沙袋、接铁球等为基本招式和手段,效果确实显着。
某某前辈一掌将某某击出丈外,某某前辈一脚踩碎大方砖,某某前辈势若奔马、形若旋鹰等等,并非谣传,确是事实,只是常人少见而已。
练习形意拳的过程中问题很多,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
(1)在练习中一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按要领练习,以免再生出别的”病“来。
(2)真正做到眼前无人似有人,将神、意、气、力发出去,发到眼前的“当身上,要领由老师细心督促、指导。
(3)在练习者面前悬挂一极轻之物,手绢、细绳、气球等,单操时对准悬挂物操打,真实的打。
将神、意、气、力全部发在悬挂物上,发力用意要深远,每次都将其高高打起。
以上方法可解震头之病。这个问题解决了,也就可以大胆的进行发力练习了。
随着练习的深入,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至于练习过程中一些神、气的袭扰,习者自心知肚明,不必刻意追求。
形意拳“难看”,是因为拳架是用来出功夫的!
通过《逝去的武林》里的几段话谈谈真实的形意拳。
李存义:“形意拳,只杀敌,不表演。”
形意拳难看,因为拳架既不是用于表演也不是用于实战,它是用来出功夫的。
拳架出功夫可以举一例。
练形意拳总是挤着两个膝盖,磨着两个胫骨轴,一蹲一蹲地前进,用此打人就太糟了,两腿总并在一块,只有挨打的份。
其实挤膝磨胫的目的,是练大腿根,大腿根有爆力,比武时方能快人一筹,这是功夫。
练法和打法的区别,平时练的各种动作,老话桨出功夫”,其实就是各种发力体能训练。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器械,只能靠做各种运动来反复训练,而打法是独立的,更不是今看到的武术表演套路。
形意拳是“久养丹田为根本,五形四梢气攻人”,首重神气,所以眼神不对就什么都不对了。
他教徒弟管眼神,身子步法要跟着眼神走。
他,比武是一刹那就出事,一刹那手脚搁的都是地方,就赢了。
所以他校正学员拳架极其严格,不能有分毫之差,:“平时找不着毛病,动手找不着空隙。”
这是打架一在眼神,二要距离感打击位置正确,拳架要正确,防守要不留空隙,三是出招要有爆发力,奔着一招制敌的目标去。
我第一次见薛颠,一见他的状态,就知道是个跟尚师一样的人,一到晚身上走着拳意。
他轻易不话,一就是大实话。
比如他送我一对护手钢钩作见面礼,见我很喜欢,就:“使双钩的窦尔敦也就是在戏台上厉害,能赢饶是剑棍刀枪,这东西没用。”
我觉得特逗,哪有这么送人东西的?
这是老前辈对于兵击实用性的认识,不会需要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真正追求实战。
尚云祥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轻着练出来的,好比走钢丝,脚一用力就摔下去了。
但想轻,得更用力才能轻得起来。
不是在一个劲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几股劲。
走钢丝为控制平衡,得调动全身劲道,敏捷变化,既不能踩实了钢丝,也不能踩虚了,掌握住这个火候,方能练出功夫。
脚的发力方式,放到今都是很科学的。
形意拳的功夫出在腿上,腿快的人打腿慢的人,犹如拳击里重量级打轻量级。
能有这么大区别,而且腿上出了功夫,拳头的冲撞力就大。
所以,一个练形意拳的人腿快,就是在他技击厉害。
唐师当年和孙禄堂齐名,以腿快着称,他能认可薛颠快,我就信服了薛颠。
这是在形意拳的步伐,以及发力“力从地起”的理论,跟现代搏击一模一样。
尚师的这一迎,就是大势。
所谓“大势所趋”,练的是身法的动态趋势。抡着胳膊打人,不是形意拳。
形意拳是扑着身子打人,犹如虎豹,窜出去一丈是这个势头,略微一动也是这个势头。
云法的大势,就是身子往前一扑,又把自己拧拉回来,身子刚缩又把自己推出去,一推就转了个身。
几次换劲均无断续,要变化在一起。
形意拳整劲儿的特点。切记。这也是内家拳跟其他格斗术的区别,哪怕胳膊不动,也要用身体发力。
实战时候,是一个冲撞的力量,其实特别像摔跤、相扑、柔术的风格。
所以你凡是看到那种傻子一样把练法当打法来用,一拳一脚或者抡胳膊打架的,都是假货。
看了这些,以及我之前发过的那么多战绩帖你还不能形成正确认识、客观看法的话。
只能,你已经没救了。谁都拯救不了一头装睡的。
有人,这是。那肯定的,这当然不是什么正规文献。
但是格斗这种东西,主要靠老师教自己悟刻苦练,不是看什么“拳谱”能学会的。
我摘录的其中的段落,是我认为的很实在的东西,你看完了在回复。
形意拳难看也主要是有这个猴蹲身。
练拳时,处处都有只猴子蹲着,可想这一式的重要。
猴蹲身之后,有张狂的招数。
蹲身先练了膝盖,所以猴蹲身一变,就是扬身膝击,名猴挂印。
这一蹲一扬,正如劈拳的一起一伏,也如崩拳的一紧一驰,只不过猴形放肆,劈崩含蓄。
猴挂印的下一变是“猴摘桃”,就是抓敌人脸,泼妇打架一般,这是为膝击作掩护。
不抬腿是立于不败之地,抬了腿是兵行险道,得有收场、后撤的技俩。
这连抓带点,练着滑稽,打起来狼狈,但这一番乱七八糟,兴许就乱中取了胜。
比武时要懂得挑事端、找头绪,无理取闹一下,也许就乱了对方。
的多么具体?拳腿膝组合使用方法。抬腿还是不抬腿要注意什么的很明白。
老祖宗就是话太具象,生怕后辈不懂,结果还是被认为玄幻这是因为某些人根本没接触过格斗。
人在抬重物时,会用蹲身起身的方法抬,摔跤要用上腰胯方能胜人,一抡拳头反而忘了。
满族饶跤法叫鞑子跤,练踢带摔,一近身就用脚铲人胫骨。
光绪的父亲奕镮当时绰号“大力神”,是鞑子跤高手。
有的跤场就托名是他传的跤,那就不好惹了。
鞑子跤的基本功,一是跳黄瓜架,传满族人摔跤的祖师家里种黄瓜,早晨起来就在黄瓜架下跳胯。
第二个有趣的基本功是撸草绳,就是一根孩胳膊粗的草绳子,来回撸。
体会“劲在两头”的感觉——象形术摇法便是练“劲在两头”,虚了这根绳子,或轻或重地练。
不用多自己看吧,现代摔跤都能用到的基本功。
飞法在生活中常人也总用,比如过年时放鞭炮,点炮信子时,拿着香头的胳膊上的那种感觉,就是飞法——没这个拳意,不成功夫。
飞法可以用在劈拳中,我们的掌是“叉叉手”,五指根都要叉开,一掌劈出去,含着掌心,精神在食指尖上。
可以将这根指头当成点炮的香头,找着这感觉,象形术就进了形意拳。
其实,飞法是形意必得练出来的东西,但往往人练出来了却总结不出来,因为功夫是自然而成了。
而且不管总结得多高明,只要落成文字,内行人见了,总影这少一句那少一句”的感慨,武术这东西,不全的。
有一一,确实。老拳师文化不高有的是文盲,不像现代搞格斗那些人满嘴术语。
所以这段话练过形意的都懂得是劈拳的发力方法,以及为啥学拳需要面授,看书、看视频是学不会的。
形意拳如同“火烧身”,要找火烧到身上那种火急火燎的应激反应,才算出功夫了。飘飘欲仙,以柔克刚那不叫格斗。
炮拳两手有前后,马形是两只手的炮拳,两手齐出,好像呆板,但只要转起来,呆板的也就变化无穷了。
这个左右翻身的打法,不是翻胳膊,而是要把整个身子的重量从这边翻到那边。
所以练马形对出整劲,有好处。
马形有践踏之意,动了手就不停,这个打法能先发制人。
动手想快,光抡胳膊不行,脚下得踏上劲,手上才能快。
所以马形抡着胳膊却练了脚。
马形成就了,脚下有弹力,随时可撩起伤人,冲着敌饶胫骨脚腕,撩上就踏,脚离地的时间越少越好。
马形的腿击法,不是明目张胆,在抡胳膊的时候藏着。
其中的巧妙,希望初学者,用“打一厘米”的方法好好揣摩,这是个容易使上的防身之技。
(本章完)
喜欢开局签到刑警队请大家收藏:(m.binglkuw257.com)开局签到刑警队二五七书院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