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推动的度量衡统一与格物之学传播,如同春风化雨,虽未掀起惊涛骇浪,却已在帝国肌体的深处悄然引发着变化。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稳发展的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将格物院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盛夏时节,连绵暴雨席卷江南数道,江河水位猛涨,百年不遇的洪灾骤然爆发。
堤坝溃决,良田被淹,屋舍倾颓,灾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八百里加急的求救文书雪片般飞入京城,朝野震动。
治水,是历朝历代关乎国本的头等大事,也是考验官员能力与王朝生命力的试金石。
工部、户部官员紧急商议,提出的无非是常规的“开仓放粮、疏导分流、征发民夫加固堤防”等老办法。
然而,面对如此规模的洪灾,这些常规手段显得杯水车薪,且效率低下。
皇帝在朝会上忧心忡忡,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了叶明身上。
“叶卿,”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与期待,“你格物院善于巧思,于实务多有建树。此番江南水患,关乎百万生灵,你可有良策,能助朝廷速解此厄?”
瞬间,所有饶目光都聚焦在叶明身上。有期待,有怀疑,更有等着看他这个“巧匠”如何应对这等真正国之大难的审视。
叶明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他知道,这不仅是救灾,更是格物之学能否在更广泛民生领域证明其价值的绝佳机会。
“陛下,臣虽不谙水利,然格物之道,在于探究事物之理,并寻其应对之法。臣恳请陛下,允臣与格物院同仁,查阅江南水系图册及历年水文记录,并结合此次灾情,或可寻得一些非常之法,以助赈灾!”
“准!”皇帝毫不犹豫,“工部、户部,所有相关图册文书,即刻对叶卿开放!江南各州县,需全力配合格物院调查!”
退朝后,叶明立刻返回格物院,召集所有核心成员,包括墨恒、赵青川以及几位对力学、材料学有深入研究的老博士。
“放下手头所有非紧急项目!”叶明神色凝重,“全力攻关江南水患!”
格物院迅速成立了“治水应急组”。他们不分昼夜地分析送来的图册和数据。叶明凭借前世模糊的记忆和基本的物理原理,引导众人思考。
“洪水冲击力巨大,单纯堵截,堤坝难以承受。需‘导’、‘蓄’、‘固’三管齐下!”叶明在黑板上写画着。
“导,在于快速分流,降低主干河道压力。能否设计一种可快速组装、结构坚固的‘分流堰’或‘导流板’?”
“蓄,在于利用低洼之地,临时蓄洪。如何快速划定安全蓄洪区,并建立预警,保障区内百姓及时撤离?”
“固,在于加固关键险段。现有夯土堤坝太慢!能否用我们已有的材料和技术,比如……复合竹材?或者尝试制造一种快速凝固的‘胶泥’?”
思路打开,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墨恒带领机械组,根据水流力学原理,设计一种模块化、可由士兵和民夫快速拼装的三角形“格物分流桩”,利用其结构稳定性分散水流冲击。
赵青川则带领算学组,根据地形数据,连夜计算最佳的分流路径和蓄洪区域,并设计了一套简单的“水位警戒线”标识系统和以信号火箭为基础的简易汛情传递流程。
最关键的,是加固材料。一位老博士提出,可否用石灰、黏土、细沙按特定比例混合,制成“三合土”,其凝固后强度远胜普通夯土。
叶明立刻联想到类似水泥的原理,虽然达不到真正水泥的强度,但在这个时代已是巨大进步。他命令立刻进行配比试验,并尝试加入少量格物院特有的胶合剂以提升早期强度。
同时,叶明也没有忘记灾民。他让格物商社紧急调拨大批制作蜂窝煤炉和蜂窝煤的物料运往灾区。
蜂窝煤炉不仅可以取暖、烧水,更能消耗洪水带来的大量潮湿木柴和废弃物,提供相对清洁的能源,减少疫病发生。
五日后,一份详尽的《江南水患应急格物策》连同几种新式工具的图纸、三合土的最佳配比方案,被快马加鞭送往江南灾区,并抄送工部、皇帝御览。
策论中,没有空泛的辞藻,全是具体可行的方案、清晰的数据支持和简易明聊操作图示。
皇帝阅后,拍案叫绝,立刻下旨,命江南督抚按格物院之策,全力施行!
灾区,绝望的氛围中,迎来了格物院带来的新希望。
模块化的“格物分流桩”被迅速投入关键河段,有效地引导了狂暴的洪水,减轻了主干堤坝的压力。
计算出的蓄洪区被提前划定,百姓在信号火箭的警示和官府组织下得以提前转移。
最关键险段,军民采用“三合土”混合竹筋进行紧急加固,其凝固速度和强度远超传统夯土,硬是在洪峰到来前,抢修起了数段“生命堤”。
而遍布灾民安置点的蜂窝煤炉,则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带来了难得的温暖与洁净。
格物院的名声,不再局限于朝堂和战场,更随着那稳固堤坝的分流桩、那预警的火箭、那温暖的火炉,深深烙印在了江南百万灾民的心郑“格物”二字,第一次与“安民”、“救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消息传回,朝野再次为之侧目。那些原本对格物院只知弄“奇巧”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此学确实有经世济民之实功。
皇帝在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慨然道:“往日只知格物院善造利刃坚盾,今日方知,其学亦能筑安民之堤,解倒悬之急!叶卿,你与格物院,又立一功!”
叶明躬身谦谢,心中却波澜涌动。他知道,经此一役,格物之学算是真正在民生领域扎下了一根深桩。它向下人证明,其所追求的“致知”,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用”,是为了让这下,变得更好。
然而,他也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某些方向的视线,变得更加复杂难明。格物院展现出的力量越强,触及的领域越广,所承载的期望与所面临的忌惮,也就越深。
江南水渐退,百废待兴。而格物院这艘航船,在驶过战火与朝堂的激流后,又在这民生的汪洋中,找到了新的航向与使命。
叶明知道,脚下的路,依旧漫长,但他信念愈发坚定——以格物之力,铸剑卫国,亦当以格物之心,筑堤安民。这才是格物院存在的真正意义。
喜欢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请大家收藏:(m.binglkuw257.com)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二五七书院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