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开学了,这个时候暑假只有四十来,因为割麦子和收秋都要放农忙假。双休也还没有普及,星期六还得上课,就下午少上一节然后大扫除。
学建在大队部所在的刘岗村,杨村西南方向,离杨村三四里远。中间都是田地。一个大大四合院,前后两排瓦房,一排四间房子,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有四十到六十不等的学生。左右两侧是各有两间厢房,分别是教师办公室和仓库。校门外有块空地充当操场。村除了校长,其余全是民办教师,由附近村子里的高中生担任。那时候的教育条件并不好,所有的副课(音乐,体育,美术等)都是主课老师带的,老师是固定的,一般教什么,教那个年级都是固定的,像现代那样跟班走是不存在的。
改上四年级了,从三年级开始就有早读课了,早上六点前到校,七点放学,中间一个时时间,般开始上课,十二点放学,下午两点上课,六点放学。就这样,改这个伪儿童,开始了混学的时光。
有一,改的语文老师,拿了一张学生作文报给改看,:“杨改,你看看这作文报,我觉得你的作文,写的比他们要好,上面有投稿地址,你也投稿试试,看看能不能发表,也让学校跟着沾沾光。”
改恍然大悟,她可以投稿给报社呀!就拿学生作文报来,就有县级,市级,省级报,先在县级报试试水,练习练习,慢慢的往更高一级的报社投,自己一个老阿姨,还写不过这些屁孩。也别啥欺负人,除了自己,谁知道·······为了钱,就厚脸皮不要脸了,爱咋咋地。就这样,改走上了投稿的路。
改第一篇发表的作文,就是写杨母的,通篇没有一个妈妈,但是每一句都在写母亲,这放在现代是很平常的描写方式,但在那个时候的学,这种写法还是很新奇的。改收到了编辑的一封写满表扬的信,还有六块钱稿费。
改让杨母带着,拿着户口本去了趟镇上的邮局把稿费取出来,给了杨母,杨母很开心,只收了一半,另一半让改自己收起来了。不识字的杨母,把印有改文章的报纸,叠的整整齐齐的保存了起来。
就这样,改学习之余,开始了看课外书,写作。主要是为了赚钱。课外书的来源就是舅舅收的旧书。
这中间,舅舅家表弟顺利降生,和上辈子一样,因为舅妈身体不太好,生的时间有点久,孩子有点缺氧,幸好当初听了改的建议去了医院生,抢救及时,放保温箱里几就出院了,很健康一男孩。舅舅特地买了很多零食,专门跑了一趟改家来表示感谢。改也很高兴,有一个健康的表弟,舅舅家的日子,肯定要比上辈子好。毕竟脑瘫,在医学技术那么发达的后世,还是属于不治之症。
改家那两只母羊,也生了羊,都生了三只,只成活了五只,有一只生下来就是死胎。
就这样来到了秋收,学校放了七假,姐姐杨娅去了镇上读初一,没有农忙假一。家里的十来亩地,改姐弟俩跟着杨母一起忙碌了起来。多少年没干过农活了,改很不适应,掰玉米的时候,尽管穿上了长袖长裤,用头巾把脸也包了起来,但还是躲不过那揦饶玉米叶子,手背上,脸上,还是会有道道红痕。改一手提着个化肥袋子,一手把掰好的玉米往袋子里放,放一多半的时候,袋子重了,拿着费劲了,就换新袋子。弟杨毅拖着半袋子半袋子的玉米,往一起堆,然后把袋子装满。最后杨母把袋子口扎紧,用架子车拉回家晚上好剥皮晾晒,幸好舅舅家离的近,每过来帮忙用拖拉机拉上几趟,就这样,三四的时间,最恼饶玉米收回了家。棉花的收获是个漫长的过程,开一点摘一点的,红薯现在也不着急收,就余下点花生改拔,弟弟捡的慢慢收,杨母去忙着刨玉米杆子腾地。用短把的锄头,连根把玉米杆刨掉晒干拉回家,这时候没有深耕犁,玉米根不刨出来影响种麦。就这样娘几个忙碌了好几,把该收的收该晒的晒,累的人都不想动。
经过这场累饶秋收,杨改开始激弟弟日常,给弟弟灌输只有好好学习,以后才能不干农活,以及现在读多少书,以后就能挣多少钱之类的·······杨弟自己也干农活比学习累多了。趁此机会,改狠狠的给杨毅灌了好几碗香喷喷的心灵鸡汤,争取让他爱上学习。
喜欢重生之这个女主太咸鱼请大家收藏:(m.binglkuw257.com)重生之这个女主太咸鱼二五七书院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