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菊花各入药部位的主要成分、药物成分含量及现代药理作用的详细解析,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内容涵盖花、茎、叶、根等部位:
一、菊花的入药部位及其成分与药理作用
1. 菊花花(药用主流部位)
菊花的干燥头状花序为临床最常用入药部位,依据品种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等主流商品规格。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活性物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要成分
-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1.5%~5.0%):
包括菊花苷(chrysanthemin)、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金合欢素(Acacetin)及其糖苷衍生物。其中,杭白菊中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含量较高(约1.2%),滁菊中芹菜素含量可达0.8%。
现代研究表明,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与菊花的抗氧化、抗炎活性呈正相关。
- 挥发油类(含量0.1%~0.3%):
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如桉叶素(cineole)、龙脑(borneol)、樟脑(camphor)、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等。不同产地菊花挥发油组成差异显着,例如亳菊中龙脑含量较高(约15%),而杭菊中桉叶素占比达20%以上。
挥发油是菊花解表祛风、芳香开窍作用的物质基础。
- 氨基酸与多肽类:
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冬氨酸含量较高(总氨基酸含量约5%~8%),并含少量多肽类物质。
- 其他成分: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含量0.5%~1.5%)、菊花萜二醇(chrysanthemadiol)、胆碱(choline)、维生素A、维生素b等。
(2)现代药理作用
- 抗氧化与抗衰老:
黄酮类和绿原酸通过清除自由基(如dpph、AbtS+)、抑制脂质过氧化,提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显示,杭菊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85%以上,其抗氧化能力相当于维生素c的1.5倍。
- 抗炎与免疫调节:
木犀草素通过抑制NF-kb信号通路,减少IL-6、tNF-a等促炎因子释放。动物实验表明,菊花总黄酮可显着减轻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抑制率达40
- 抗菌与抗病毒:
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流感病毒(如h1N1)有抑制作用。龙脑和桉叶素可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体外实验显示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1~0.5 mg\/mL。
- 降血糖与调血脂:
菊花苷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糖尿病鼠的糖耐量异常。同时,金合欢素可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酶(hmG-coA还原酶),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
- 神经保护作用:
芹菜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的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
- 抗肿瘤作用(体外研究):
部分黄酮类成分(如木犀草素)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激活caspase-3通路)、抑制血管生成(下调VEGF表达),对乳腺癌、肺癌细胞株有增殖抑制作用,但体内药效仍需进一步验证。
2. 菊花茎(地上茎,传统少用,现代研究拓展)
菊花茎的药用记载较少,传统多作饮片辅料或丢弃,但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独特活性成分。
(1)主要成分
- 酚酸类:
绿原酸、咖啡酸(caffeic Acid)含量高于花部(约2.0%~3.5%),并含异绿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A、b、c异构体。
- 萜类内酯:
包括菊花内酯(chrysanthelide)、木香烃内酯(costunolide),含量约0.3%~0.8%。
- 甾醇与生物碱:
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以及少量胆碱类生物碱。
(2)现代药理作用
- 抗血栓与抗凝血:
绿原酸通过抑制血板聚集(Ic??=25 μm)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延长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其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
- 保肝利胆:
菊花内酯可减轻四氯化碳(ccl?)诱导的肝损伤,降低血清ALt、ASt水平,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有关。同时,异绿原酸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酸排出量。
- 抗炎镇痛:
咖啡酸通过抑制cox-2(环氧化酶-2)活性,减少前列腺素E?(pGE?)合成,对醋酸致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率达50%以上,镇痛作用可持续4~6时。
3. 菊花叶(民间药用,现代研究起步)
菊花叶在部分民间方剂中用于外用消肿解毒,现代研究表明其成分与花、茎有差异。
(1)主要成分
- 挥发油:
富含侧柏酮(thujone)、a-蒎烯(a-pinene),含量较花部高1~2倍(约0.5%~0.8%),具有强烈挥发性气味。
- 黄酮醇苷:
山奈酚(Kaempferol)及其糖苷(如山奈酚-3-o-葡萄糖苷)为主,含量约1.0%~2.0%。
- 膳食纤维与矿物质:
纤维素含量达15并富含钙(ca,约300 mg\/100g)、镁(mg,约80 mg\/100g)等微量元素。
(2)现代药理作用
- 局部抗菌与促愈合:
挥发油中的侧柏酮对皮肤真菌(如石膏样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外用可改善疖肿、湿疹症状。动物实验显示,菊花叶提取物可加速大鼠伤口愈合,缩短结痂时间3~5。
- 抗氧化应激:
山奈酚的抗氧化能力强于维生素E,可抑制h?o?诱导的人角质形成细胞氧化损伤,减少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
- 调节肠道菌群:
膳食纤维通过促进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增殖,改善肠道微生态,对便秘模型鼠的排便次数增加率达60%。
4. 菊花根(传统补肾药,现代研究稀缺)
菊花根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治恶疮、瘰疬,补肾虚”,但现代临床罕见应用,相关研究较少。
(1)主要成分
- 多糖类:
菊花根多糖(cRp)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分子量约10~30 kda,含量约3.0%~5.0%。
- 甾醇类:
豆甾醇(Stigma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含量约0.2%~0.5%。
- 微量元素:
富含铁(Fe,约50 mg\/kg)、锌(Zn,约20 mg\/kg),可能与其补益作用相关。
(2)现代药理作用
- 免疫增强作用:
菊花根多糖可促进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提高血清IL-2、IFN-γ水平,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其作用强度与灵芝多糖相当。
- 抗疲劳与耐缺氧:
甾醇类成分可延长鼠游泳至疲劳时间(增加20,降低运动后血清乳酸堆积,同时提高缺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可能与改善线粒体功能有关。
- 潜在肾保护作用:
初步研究显示,菊花根提取物可减轻顺铂诱导的大鼠肾损伤,降低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二、不同部位成分差异与临床应用启示
入药部位 核心成分特征 传统功效 现代药理优势 应用局限与风险
花 黄酮、挥发油含量高,成分复杂 疏风清热、平肝明目 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调节代谢 挥发油易挥发,需密闭保存
茎 酚酸、萜内酯含量高 民间用于跌打损伤 抗血栓、保肝、镇痛 含少量生物碱,过量可能刺激胃肠道
叶 挥发油、山奈酚含量高 外用解毒消肿 局部抗菌、促伤口愈合、调节肠道菌群 侧柏酮有神经毒性,不可内服
根 多糖、甾醇为主 补肾虚、治瘰疬 免疫增强、抗疲劳、肾保护 临床研究少,需警惕重金属残留
三、现代研究趋势与挑战
1. 多部位协同作用研究:
传统中药常以全草入药,现代研究发现花与茎的黄酮-酚酸组合可产生协同抗氧化效应(如绿原酸增强木犀草素的细胞摄取),提示未来可开发全株提取物制剂。
2. 成分动态变化与采收期优化:
菊花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随生长周期显着变化,例如花中黄酮类在盛花期(开花后15~20)含量最高,而茎中绿原酸在营养生长期(株高30~50 cm)积累最多,需建立动态采收标准。
3. 安全性评价与质量控制:
茎、叶中侧柏酮、生物碱等成分的毒性阈值尚未明确,需开展急性毒性(Ld??)和长期毒性实验,同时建立hpLc-UV\/Lc-mS等多成分定量检测方法,确保饮片质量均一性。
4. 创新剂型开发:
基于花中挥发油易挥发的特性,可采用β-环糊精包合技术制备缓释制剂;根多糖具有良好水溶性,可开发为口服多糖胶囊或注射用免疫增强剂。
四、总结
菊花作为传统中药,其花、茎、叶、根均蕴含独特药用价值,现代研究揭示了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花部因丰富的黄酮和挥发油成为清热解毒的核心部位,茎、叶、根则在抗血栓、局部抗菌、免疫调节等领域展现潜力。然而,非花部位的药用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需结合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系统开展成分挖掘、药理验证及安全性评价,为菊花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未来,随着“全株中药”理念的普及,菊花有望从单一的“药用花”拓展为多部位协同的“全能型”中药,推动传统本草的现代化转型。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binglkuw257.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二五七书院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