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好后,他先去取了三千港币,随后乘车前往赛马场。香江共有两处赛马场,一处位于港岛铜锣湾的跑马地,已有百余年历史。
这座赛马场是马会的第一个场地,仅在周三晚上举办赛事,名为“夜赛”,首场比赛于19:15开始,通常有六至八场。
另一处新马场位于新界沙田区,依城门河而建,靠近入海口,位置优越且风景优美,更重要的是它远离市区,非常适合举办大型活动。不过,相较于跑马地的老马场,沙田马场目前仅能容纳三万五千名观众。
预计很快将扩建,到1985年可容纳八万观众,成为全球顶级的赛马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奥运会的马术比赛正是在此举校
每个周末,沙田马场都会安排一场下午的赛事,时间有时选在周六,有时则定在周日。当共有十场比赛,每场约半时,从13:00开始,18:00结束,称为“日赛”。
中午时分,吴耀祖抵达马场,直接前往投注大厅咨询兑奖事宜。依据规定,奖金超过一万元港币需持身份证领取,超过百万港币则视为巨额奖金,无法即时支付,需先联系马会登记身份信息,再到铜锣湾跑马地体育道一号的马会总部领取支票。
他在马场停留半,购买了十场比赛的马票,马票为不记名形式,即使全部猜中也不会有任何特殊影响。通过精心计算,全比赛结束后,他净赚三百多万港币。实际上,他本可以赢得更多,但为了避免引起过多关注,他选择了控制奖金数额。香江地区消息传播迅速,稍大的事件便可能登上新闻,而像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奖金的情况虽也有发生,但并未引发广泛报道,因为当地人对赌博的兴趣浓厚,输赢巨大并不罕见。
有先例在前,吴耀祖赢得的300多万奖金虽分多次领取,却不再显得突出。
接下来的几,因周三是“日赛”,马场暂时停赛。
次日,吴耀祖与马会沟通后,直奔铜锣湾跑马地的体育道一号——马会总部,兑现支票。
在马会工作人员的祝贺声中,他带着支票前往汇丰银行开户,并将扣除税款后的315万港币收入囊郑
首桶金就唇手。
吴耀祖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
“我拥有金融巨头的记忆与能力,在股盛汇盛期市获利轻而易举。尤其在香港,这里并非人才济济的华尔街!”
这是他的第一选择:成为香港的金融巨擘!
然而,香港金融市场规模有限,毕竟只是一座城剩
1981年股灾前,这多年来股市最为繁荣。
即便如此,当时香港股市日交易额不过五十多亿港币。
别日交易额超500亿美元的美股和欧洲市场。
单看此时的日股市场,日交易额就已超过五百亿港币。
是香港巅峰时期的十倍!
更不用1981年股灾后,香港股市一蹶不振。
两年过去了,恒生指数仍未突破1000点,一直在700至900点间波动。
要知道股灾前,股民们曾高呼即将冲破2000点。
港股市场日交易额也从巅峰时的约50亿港币,降至如今每最多20亿港币。
尚未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实业基础平平。
金融证券市场同样如此。
港股市场突破万亿,日交易额超千亿港币,那是21世纪之后的事了。
香江虽自称国际金融中心,却从未孕育出真正的金融巨头,这与其市场容量有限密切相关。大量内地优质企业未在此上市,导致资金吸收能力始终不足。
即便如此,这并不妨碍一些人在本地金融证券市场掘金。凭借汇丰银行及历史渊源,香江人涉足全球金融市场并非难事,尤其当时伦敦仍为世界金融之都,借助汇丰与渣打两大银行,香江投资者可轻松进入伦敦市场。
1983年5月9日,周一清晨,居住于深水埗的吴耀祖启程前往九龙交易所。途中简单用餐后,他发现交易所外已聚集了不少人。香江正积极迈向国际金融都市,这一点从股市活跃度可见一斑。
尽管81年的股灾令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但两年过去,市场逐步恢复活力。楼市虽仍低迷,但股市已再度热闹起来。这得益于香江人口多来自内陆东南沿海,尤以潮汕与五邑人为代表,这两地居民性格偏爱冒险且商业氛围浓厚,使得香江股市异常兴盛,几乎人人参与炒股。
香江股市拥有庞大的投资者基础,这种状况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香江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凭借内地十多亿人口的支持,香江的崛起是必然趋势。
香江股市的价格参照标准是1969年由恒生银行发布的恒生指数,简称恒指。
香江股市的繁荣可以从当前存在的四家股票交易所窥见一斑。
不过,后世的香江联合交易所尚未成立,要到1986年才会正式运营。
目前,这里有四大会所共存:成立于1947年的香江证券交易所、1969年的远东证券交易所、1971年的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1972年的九龙证券交易所。
居住在九龙的吴耀祖就近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九龙交易所。
“趁着开市前,先买些报纸,看看能不能找到有用的信息。”
他没去交易所门口围观,而是径直走向附近的报刊摊。
可以肯定的是,前来交易所炒股的人都手头宽裕。
月收入一两千港元的人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哪有闲情逸致投资股票?
有本金炒股的人深知消息的重要性,而报纸则是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
因此,报刊摊的生意兴隆,老板忙得不可开交。
吴耀祖没挑拣,每种报纸都拿了一份便付款离开。
他没有耽搁时间,直接从最上面的《信报》开始阅读。
《信报》是港岛最大的商业财经报纸,在香江颇具权威性。
他翻开报纸的经济金融版块,迅速浏览并记住关键信息。
时间悄然流逝,半时后,吴耀祖已经看完十几份报纸的内容并陷入沉思。
他对报纸上准确的消息进行了重点记忆。
接着,他将可以关联整合的信息整理在一起。
整理过后,他确实获得了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那些报纸上的编辑分析,吴耀祖不予置评。
凭借融合众多金融巨头记忆的经验,他认为这些所谓的专家分析相当稚嫩,有些甚至漏洞百出。
即便分析正确,也仅停留在表面,普通人都难以察觉的问题,对他而言毫无价值。
然而,他注意到,部分编辑的观点仍有独到之处,水准高出许多。
他特别留意到,《信报》《星岛日报》《明报》等几家大报尤为突出。
“时间到了,开盘!”九龙交易所传来消息,提醒交易时刻来临。
吴耀祖起身拍了拍裤腿,向交易所走去。
至于买来的报纸,他全扔掉了。看过后便无用,该记住的已铭记于心。
进入九龙交易所,他直奔汇丰证券的投资部。
无论在哪里投资股票,开户都是第一步。
办好手续后,吴耀祖站在大厅观察。
尽管是1983年,香江已有不少上市公司。
多数为本地豪门家族创立,但也有一些草根出身的大亨创办的企业。
香江人多来自东南内陆,那一带商业氛围浓厚。
浙商、温商、潮汕商热,性格敢拼敢闯,成功并不稀奇。
因上市公司众多,吴耀祖没时间逐个研究。
于是依据报纸获取的关键信息,结合脑海中金融巨头们对港股的记忆,迅速筛选起来。
很快,他锁定目标——德莱建业!
就是这家!
德莱建业是一家中型公司,主营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
业务单一使德莱建业抗风险能力薄弱,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影响股价。
据报载,同行业规模数倍于德莱建业的蓝水集团,正与一位本岛投资者接触。
种种迹象表明,双方谈判可能已成功,相关消息即将公布。
近日,德莱建业股价略有起伏,似有内部消息泄露。
吴耀祖推测,这或许是蓝水集团有意为之,欲借此机会打压股价获利。
此刻,他面临两种选择:押注蓝水集团上涨或德莱建业下跌。
即通常所的做多蓝水集团或做空德莱建业。
鉴于蓝水集团规模远超德莱建业,即便有利好消息,其涨幅也难以超越后者跌幅。
相比之下,押注德莱建业下跌收益更丰厚。
加之吴耀祖计划加杠杆操作,盈利空间巨大。
喜欢港片:胜男,我真的是卧底请大家收藏:(m.binglkuw257.com)港片:胜男,我真的是卧底二五七书院更新速度最快。